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务院信息

脱贫考场上的“藏东答卷”

2020年10月14日 05时04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1.png

群众藏历年盛装打扮齐聚一堂。

2.png

在盐田的忙碌人民。

3.png

江达波罗古择木刻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朗加。

4.png

芒康群众在采摘葡萄。

5.png

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6.png

丁青县协雄乡琼那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7.png

贡觉县阿旺绵羊群。

8.png

丰收季节硕果累累。

99.png

卡若区达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瓜果飘香……秋日的藏东高原,分外迷人。

麦曲河畔,察雅县的苹果熟了,红彤彤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藏东西南,洛隆县的糌粑飘香,糌粑厂内热火朝天生产忙;大山深处,类乌齐县扎西次措成立的创业就业基地,带动全县贫困妇女就业增收;茶马古道上,芒康县加它村党支部书记江措拿起画笔,勾勒起“脱贫花开节节高”的美丽画卷……

回望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之路,昌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11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有史以来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考场上,昌都市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为78万康巴儿女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藏东答卷”。

“一面旗帜”——

党建引领聚合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不负众望,坚决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接过丁青县当堆乡精准扶贫工作负责人“接力棒”的普琼,便立下“军令状”,誓与群众共奋斗。

面对当堆乡贫困发生率高达21.24%的重任,普琼一上任,便迅速深入到3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中,逐户开展走访活动,与百姓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当前存在的困难等情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并现场为其脱贫致富支招。

为实现“造血式”扶贫,普琼为当堆村综合养殖园确立了“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进一步规范园区管理,并扩大养殖规模。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底,当堆乡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9%,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

除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战中了解民意、助民发展的作用外,昌都市还着眼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实际需要,坚持拓宽选人渠道,重点从政治素质好的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村教村医党员等中精准选拔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农牧民党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里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芒康县莽岭乡下莽岭村党员杰材是一名村医,他在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这个愿望的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

在全市精准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浪潮下,杰材于2017年10月被任命为下莽岭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便挑起了带领村民治穷致富的重担,开展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工作……

在昌都,像普琼和杰材这样的党员干部还有2481名,他们深入到全市11县(区)的各个村(居)担任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为持续把“精兵强将”输送到党建扶贫主阵地,昌都市还提拔使用了1544名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扶贫干部,发展了2500余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帮助村(居)“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种养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等村集体经济715个。

正因有无数党员干部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紧紧拧成了“一股绳”,才汇聚起了最澎湃的脱贫攻坚合力。

“两个聚焦”——

啃下脱贫“硬骨头”

李克强总理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特困地区民生福祉的重点关键。”

然而,面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实际,如何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如何攻破深度贫困难题?聚焦这两大重点、难点问题,昌都市落细攻坚点位、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贡觉县三岩片区素有“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挂,畜在岩上放,一年忙到头,收获寥无几”的说法,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为攻克这座深度贫困堡垒,昌都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实施三岩片区整体跨市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决策,帮助当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白玛拉姆是贡觉县克日乡村民,2018年10月搬进了拉萨市经开区德吉康萨小区。“之前住的房子是土坯房,收入也不稳定,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搬了家,现在打工或者开店都方便多了,孩子也有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白玛拉姆说。

第一批搬迁进来的桑卓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现在,她在德吉康萨小区里做保洁员,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现在的工资收入完全负担得起家里的生活开支,有了国家的‘三包’政策,孩子上学都不用掏一分钱。”桑卓说,“小儿子在小区里的幼儿园上学,每天接送孩子很方便。”

八宿县夏里乡、拥乡、瓦乡,俗称“夏里三乡”。地处怒江沿岸,山高谷深,生产资料匮乏,基础设施滞后,交通极为不便。为此,八宿县于2015年底作出了“夏里三乡”整乡搬迁的决策部署。

在家门口开的电焊铺里,瓦乡的西嘎巴珍乐呵呵地说起自己搬迁后的生活变化——

“自从搬迁到白玛镇乃然村安置点后,我步行不到10分钟就可抵达八宿县客运站,而且这里电力稳定充足,自来水集中供应,还有4G网络全覆盖。”

“以前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生了病就只能硬扛着,现在出门就能找医生看病,孩子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政府还免费给我们技能培训,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西嘎巴珍告诉记者,如今的生活,有家有业有幸福,易地扶贫搬迁让她的生活实现了“一搬跨千年”的巨变。

2016年以来,昌都市已累计投入资金62.02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实现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全覆盖,并实施产业项目787个,确保了每个安置点配套1—2个产业项目,每户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实现转移就业。

全市1.9万户9.9万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挪离了穷窝、改善了生活,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了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三大支撑”——

小康路上齐奋进

在昌都市经开区,蓝天圣洁产业是一张闪亮名片;类乌齐县以牦牛产业为主导,“三万工程”撑起群众“脱贫路”;贡觉县的阿旺绵羊远近闻名,“旺”了一方百姓的“钱袋子”;芒康县达美拥葡萄酒香飘高原,搭起百姓“致富桥”;洛隆县糌粑“摇身一变”,变成百姓致富的“香饽饽”……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为巩固脱贫成果,让贫困群众源源不断增收,昌都市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立足昌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围绕“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创新采取“1+1+3”工作机制,按照“五个一”产业发展原则,实行“334”产业扶贫投资模式和“四带”增收模式,通过“四法”辐射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开工产业项目787个,完工652个,累计到位投资68.69亿元,实现72965人脱贫。

“虽然我脱贫了,但我不敢生病,只要生场大病,再富有的人也能一朝致贫。”八宿县珠巴村的强巴卓玛说。

如何防止“刚脱贫又返贫”,消除“因病因残致贫”的顽疾,让困难群众脱贫道路上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昌都市芒康县给出了较好的回答——

2017年,芒康县率先建成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参保群众看病时直接刷卡就可在当地报销医疗费用,且当日即可到账。

芒康县嘎托镇村民尼玛次仁在昌都市协和医院下乡开展多项目全民免费体检中,被查出胃癌早期。在医院的安排下,尼玛次仁很快住院进行手术,按照“在市地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住院费用在大病统筹基金中报销70%”的政策报销后,他一颗因担心医疗费而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脱贫攻坚越深入,补齐“精神短板”问题也越重要、越紧迫。

八宿县吉达乡拉然村均患有大骨节病的村民尼玛和妻子洛松,不等不靠不要,在318国道线上的村口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经营起一个小卖部,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洛隆县新荣乡拉加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阿旺曲达,勤学好做、敢于实践,成立菜籽油加工店,带领村民走向致富道路……

在昌都市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工作,实施“五个覆盖”工程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群众闪亮登场。如今,“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已经成过往,脱贫光荣、共奔小康已成共识。

乘风破浪,决胜在即。如今,78万康巴儿女正步履铿锵,携手迈向全面小康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